人一生能自主支配的时间、精力极其有限。这对于热爱读书的人而言,意味着要有原则地,有选择地阅读。
假设你还有40年的预期寿命,从今天起,每天坚持阅读1小时,风雨无阻。按每年365天计算,总阅读时长将达到14600小时。如果每本书平均有260页,每页约800汉字,那么每本书的总字数为208,000字。以普通成年人平均阅读速度为200~300字/分钟计算,阅读一本这样的书大致需要:
A.按200字/分钟计算:208,000 ÷ 200 = 1,040分钟,约17.33小时。
B.按300字/分钟计算:208,000 ÷ 300 = 693.33分钟,约11.56小时。
若按200字/分钟的速度计算,40年内你大约可以完整阅读842本书。而以300字/分钟阅读,这个数字将达到1262本。实际上,一生能读完100本书的人,寥寥无几。
遗憾的是,现代出版业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阅读能力。以中国为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3年新闻出版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出版了21.7万种新版图书,比2022年增长了5.7%;重印图书达32.3万种,增长了8.8%。试问,谁能够用一生读完这些新出版的和重印的图书呢?
读书需谨慎,避免“知识负担”。现存的绝大部分书籍只是“知识的负担”甚至“知识的罪恶”,并没有真正价值。许多作者的作品只是对前人思想的重复和模仿,缺乏原创性。真正值得读的书非常少。
读哪些人写的书?对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建议阅读以下三类人物的书:
影响文明进程的社会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遗产。建议精读这类思想家的核心著作,因为他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描述甚至定义了文明的方向。代表人物:孔子、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亚当·斯密、凯恩斯、洛克、马克思、董仲舒、西塞罗等。
改造世界的政治家。政治家的实践远比理论重要,他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留下了制度遗产和深远影响。建议关注他们的传记、治国理念和实践经验,而非单纯的解释性理论。代表人物:秦始皇、毛泽东、邓小平、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拿破仑、丘吉尔、戴高乐、彼得大帝、斯大林等。
影响知识构成的思想家(学者)。这类学者主要影响知识体系,但许多人的著作枯燥且难以理解,甚至成为“知识的麻烦”。建议少读或选择性阅读,因为他们的思想更偏向观念发明,缺乏对文明的直接塑造力。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老子、韦伯、涂尔干、福柯、卢梭、梁启超等。
总的来说,我们应当树立自己的读书态度。在我看来,以下三个原则是相对建设性的:
少而精:只读真正有价值的经典书籍,避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文字堆积上。
重实践:多关注能够指导实践、塑造文明的思想,而非单纯为了学习理论。
警惕自负:不要误以为知识或文字本身就能影响世界,关键在于思想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