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4-02-27 / 101 Visits
0
0

智能手机市场漫谈:资本主义与数码宗教

缘起

接触智能手机市场,源于2017年。

初中换手机,啥都不懂,看华为的Mate9有自研芯片,懵懂的爱国主义情怀驱使我做出购买决定。一用便是五年。后面接触酷安和数码资讯,了解许多知识。2021年,苹果发布新品“十三香”,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下,也为了替换老旧的Mate9,我买下了iPhone 13。2022年,我又卖掉iPhone,换成华为P50。

终端业务越赚钱,盈利越多的企业,越会拓展产品线。比如华为,其产品基本覆盖了低端入门到高端旗舰的手机、平板、耳机、穿戴的价位区间。其次是仅次于华为的OPPO。此外,折叠屏系列越多、越丰富,越能说明一个手机品牌的创新能力。折叠屏是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手机产品线。

苹果与资本主义智能手机市场

最终发现,苹果不适合我。欧美帝国主义的自私自大、傲慢的封闭生态、缺失且落后的软件功能,让我无法忍受。我需要多快好省地解决问题,而非买装饰的花瓶。诚然,苹果在软硬件协同上十分优秀,但核心需求面前,其它一切都是锦上添花:它不适合追求开放、自主、透明的人。

苹果是资本主义金字塔的典例。其整套体系——获取利润的模式——是通过剥削身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劳动者,获得源源不断的剩余价值。当然,国际手机厂商如此,中国的华为、小米等企业亦然。

苹果通过手机终端掌握了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尔后向他们销售服务。其出色的软硬件基础服务于“推销”:终端产品是平台、载体,关键在于消费者使用苹果的服务。第一是品牌服务:苹果已成为一种社会符号,象征了消费主义的深意——通过消费满足欲望。其次是生产生活性质的服务,譬如Apple Card的金融理财服务、iTunes的数字音乐购买服务、Apple Music的音乐流媒体服务等。互联网服务的成本——由于规模经济效应——是相当低的,意味着可观的利润。苹果连第三方充电线都要收取认证费用,还向合作伙伴、下游厂商收税——唯有死亡和收税不可避免。

华为可能代表了截然相反的模式,但仍会步苹果的后尘。华为不像苹果、小米这些半互联网、全互联网企业轻松惬意:干实业讲究产业链协作,如果产业链未能发展起来,厂家无法取得高水平的零部件,就造不了高端产品。故,现阶段华为更注重合作共赢,有钱大家一起赚,与合作伙伴一齐推动产业链进步。苹果的核心理念则是“我吃大头,你吃小头”。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企频受打压。华为目前想要做出好的终端产品,然而受国内的相对落后的产业链掣肘。个人认为,先进制造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我支持华为做大做强。作为行业龙头,华为除了与产业界的合作伙伴加强合作,每年仍广泛地与高校开展课题合作研发,R&D投入亦是惊人。华为还发布了openHarmony、openEular、openGauss等开源应用,与合作伙伴共建软硬件生态。华为出于商业利益推动中国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些人要置华为于死地,他们之中,有的是收钱办事,有的则是被煽动。

智能手机行业的常规品类“卷”到头了,大众消费疲软,呼唤新的科技创新。创新不是必然,而是无数次看不见的失败后的偶然。做创新的人,不应死于弹尽粮绝,或内部争斗。

牌桌上的其他玩家

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牌桌中,除开华为,还有小米、荣耀、OPPO、vivo等厂商。

荣耀,原本是华为终端业务中的子品牌,主打中低端市场,因华为遭受美国政治而被迫自立门户,由深圳国资委及一众荣耀经销商接盘。独立于华为后,荣耀仍接受着一段时间的技术援助,但终究走上自力更生之路,转为独立品牌。未来,荣耀或将推出自己的子品牌,不再重新回归华为集团。

OPPO和vivo本是同根生,出自家喻户晓的“步步高”品牌;步步高出自于“小霸王”。如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移步:【步步高、OPPO、Vivo 这几个品牌是什么关系?】。我看好OPPO,潜力股,曾有与华为齐头并进的趋势。哲库倒后,失去了赶超华为的可能性。虽没用过vivo,但它也是加剧市场竞争、提高消费者福利的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OPPO和vivo至今未上市。

小米与数码宗教

小米是个另类的玩家。它是唯一主打“互联网”战略的手机大厂,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

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以智能手机业务起家,2018年7月9日在港股上市。经过十余年的扩张,小米俨然成为了大企业,已是一家“以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不再是曾经纯粹的手机公司。上市公司难免陷入短视的漩涡:股东和投资者希望小米集团往价值链高处爬,赚多点钱。过程中会遇到阻力。小米知道手机行业接近饱和,而且“性价比”路线束缚了自己,而新能源汽车利润高,于是高调入局,宣布造车。造车是个象征性符号,作为一个连接现实和想象的存在:处于价值链中下游的现实处境和登峰造极的未来愿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造车是对投资者的交代,造得好不好,另当别论。小米如能营收再高点,加大品控、售后、R&D等方面的投入就好了,加强创新,摆脱“性价比”、“品控不佳”、“售后较差”的不良印象,立牌坊,树口碑。

“小米是一家少见的拥有‘粉丝文化’的高科技公司。对于小米而言,用户非上帝,用户应是朋友。”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原始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组织。上至欧洲十字军东征,下至中国文革的个人崇拜,皆可窥见诸多宗教相关的因素。智能数码产品市场中,孕育了多元化的兴趣圈子,其中某些群体,散发着古老的宗教气息。其中,以小米粉丝圈尤甚。

宗教有四个基本要素:观念或思想、感情或体验、行为或活动、组织或制度。中国中央统战部介绍道:

一、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各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构成完整的宗教世界观。它是宗教行为的内在根据,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作用。
二、宗教的情感或体验。宗教信仰者对各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力量、神泉神性等神性物的信仰,既可在信仰者心中表现为一定的观念形式和概念。形式,也可在情绪上引起种种反应,激发起信仰者所谓的“宗教情感”。
三、宗教的行为和活动。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观念或宗教体验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宗教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形式在各种宗教中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化到规范化的过程。归结起来,主要的宗教行为有巫术、宗教禁忌、祈祷献祭、宗教礼仪等。这些宗教行为作为宗教体验和宗教观念之外在表现,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质。
四、宗教的组织和制度。,宗教组织是宗教徒在其中过宗教生活并经其进行宗教活动的机构、团体、会社、社区或其它形式的群体。宗教制度是维系这种群体,规范宗教生活,指导宗教生活的规章,教法、体制、惯例和传统等的总称。

一个比较完整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四种因素的综合。

粉丝圈乃至“饭圈”,可否视作宗教?依我看,有些是可以的。小米粉丝圈中的部分人已经宗教化了。“小米宗教”是什么样的——构成这宗教的四要素是什么?

第一,“小米宗教”的观念或思想——不花冤枉钱。“小米宗教”的思想观念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塑造。小米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战略决定了“小米宗教”的“教义”。雷军——小米的创始人和核心领导人——是缔造“小米宗教”的核心人物,人送外号“雷教主”。作为主要的创立者和布道者,雷军的言行深刻影响着“小米宗教”在公众舆论场域的教义传播和形象建构。因此,了解“小米宗教”,就必须了解雷军期望“小米宗教”所承载和传播的思想观念。

“不服跑个分。”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小米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

根据小米官方的宣传(雷军主导下)和雷军在公共场合的演讲,笔者认为,“米教”的最初教义应有以下三点:

  1. 性价比是购物消费的第一原则,不花冤枉钱;

  2. 小米的性价比产品使得大众可以享受科技乐趣,小米是良心企业;

  3. 支持小米是支持国货。

YouTube数码博主MKBHD分析道,苹果很喜欢将一些产品或者技术特性,冠以一个新的品牌名称,“这样是为了更方便控制和对比”。苹果很聪明,模糊的概念总是有回旋余地的。一方面能自成一派,掌握话语权;一方面能减少其他关联词或关联产品的联系性误解。“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苹果的战略很成功,大众看不懂参数,他们只知主观感受。

小米是典型反例。小米发布会喜欢拿硬件参数大张旗鼓地做文章:屏幕、处理器、相机……大篇幅地讲解老百姓看不懂、数码爱好者会深入了解的东西,跟竞争对手的产品作对比,强调比较优势,塑造和深化消费者对小米“硬件领先”的第一印象,煽动购买。

第二,“小米宗教”的情感或体验——物超所值的惊喜。笔者认为,“小米宗教”激发的更多是“惊喜”、“喜悦”、“感激”、“认可”等正面情感,部分会有“比别人更懂智能手机”、“花钱买实惠”等积极体验。小米的性价比战略,使得消费者能花较少的金钱购买硬件水平较好的产品,带来“价格厚道”的欣喜。

第三,“小米宗教”的行为和活动——自发拥护和宣传小米。互联网营销成功聚集了一批常用互联网、善用互联网的消费者,他们在网络上的声量很大。使用小米的产品,部分地或真诚地认同其价值观的消费者,自发地向身边人和互联网上公开地推销小米的“实惠”,目的或许在于:一是让更多人同样享受“物美价廉”的科技生活;二是通过间接或直接参与他人的消费决策,从因此获得满足的他者身上享受快乐;三是证明和树立自身在该领域的信息上的领先地位。“小米宗教”的“教徒”会主动参与和小米相关的舆论事件,或抬高小米、踩低竞争对手,或实事求是地解释来龙去脉,或引导话题朝有利于小米的方向发展,或反过来猛烈抨击小米的不足。总的来说,互联网营销所催生的粉丝文化,帮助小米节约了相当的营销成本。

第四,“小米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互联网平台下的松散、非正式组织。“教徒”大多围绕数码产品社区——例如小米社区、酷安——进行交流,但总的来说,不像“饭圈”那般有一定组织和纪律,类似于“因信称义”。(其出处可见于《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加拉太书》等。主要依据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因信称义”,反对依靠遵守律法、礼仪、行割礼等行为而称义,保罗认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上帝,靠遵守律法等行为是不足以称义的,只有凭借耶稣宝血的祭献,与上帝重新和好,依靠上帝的恩宠和人的信仰,才能被上帝称为义人。马丁·路德据此突出“因信称义”,强调由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奇功,神人之间的阻隔已被排除,信徒凭借信仰就可以与上帝直接交通,而无须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做中介。广义的“因信称义”为基督教各派所信奉;狭义的“因信称义”则为新教大多数宗派所重视。)

无论粉丝文化或“数码宗教”如何流变,其服务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本质不会改变。手机圈中,小米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一是当年小米1手机超高性价比的“1999”,二是被MIUI折磨下米粉的那句余音绕梁的“雷军!金凡!”对比小米的手机业务和华为的处境,一位酷安网友坦言:“稳住中老年人的基本盘才是重点,注重性价比的年轻用户又没有品牌忠诚度,到时候华为5G回归搞个性价比机型年轻人不还是会狂吹。”

观棋不语

个人认为,智能手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算力”和“自主可控”。国内品牌中,仅华为能在上述领域占据一定优势。可惜,三星和苹果都是美国资本下的企业,无法“公平竞争”。

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的饭碗是“信息差”。大众的时间、精力用在工作和生活上,假设按照西方经济学中所讲,在市场中做“理性人”,完整地了解产品的信息后再做决策,欺人太甚。信息差的存在,客观上提供了谋利的空间。这决定了KOL既可以“提供详尽的产品信息”,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的需求,也可以收受商家“赞助”,片面报道产品信息,夸大事实或回避缺陷,误导受众,诱导消费者做出错误决策。

两个数量、质量不相等的存在,要改变它们的状态,必然要做功。一些假公知——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做的卖国求荣的龌龊勾当,也正是一小撮KOL在做的事情。他们也是利用信息差——大众对外国的无知、对政府的不信任——大肆宣扬本国政府的无能和外国政府治下的美好景象,以此牟利。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摆事实,讲道理,为社会进步建言献策,为公众讲述事实真相,走一个正道的路。如民众能够且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事情的现状和原因,冤假错案也能少发生,腐败问题也能少出现。买办和中间商也是同理:一个是政治经济制度下科技差距的产物,一个是普遍存在的产业链的事物。

特别鸣谢

小A:接受有关智能手机话题采访,提供了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