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3-04-11 / 28 Visits
0
0

网络杀人术

笔者觉得,“文学”是关于文章的学问。“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文要载道,言之定要有物,为人的发展服务;学在文章,思于作文——文学与人生息息相关,故作文与大家共享,共思,共学。

今天要说“网络杀人术”——网络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它是双刃剑,也在“杀人”。

我们有两大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网络宛若行事隐秘且手法娴熟的窃贼,偷走财富而我们茫然无知……为何要把这罪名加于“网络”身上,而非手机、电脑呢?归根结底,网络资讯、网络娱乐、网络社交才是让人上网成瘾的罪魁祸首。手机和电脑只是无辜的“工具人”。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物质财富有两大类:一是身体健康,二是金钱;而精神财富包括了良好的心理调控力、全面敏锐的思辨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力等等。网络对两大财富都“照收不误”。

过度地、不正确地使用网络,损害宝贵的身体健康,流失珍贵的金钱。

上网用手机电脑,均可能会低头、久坐,抑或搭配各种姿势。当“低头族”,会损伤脊椎、腰背,易造成颈椎变形和弯腰驼背,或引发颈椎病、脊柱病等。当“久坐族”则易引发坐疮、腰腿酸痛等病症。可见,长期上网不仅损伤身体,还拉低个人形象。没人愿做一个亚健康的“老头子”。

除此之外,我们有限的钱财也在不翼而飞。购物应用接连不断推送广告,诱使你购买不需要的东西。电商的狂欢促销节,你又“砍”了多少?网络游戏推出形形色色的游戏资料:好看的人物皮肤、强力的武器装备、实用的道具材料供人充值购买。各式“手办”“盲盒”也吸金不少……
网络消费依靠电子支付,对比现金支付,支付手段的差别影响消费心理:电子支付消费的只不过是“数字”;现金消费,给出去的则是真金白银。前者令人行后而三思,开始没有负罪感,之后却追悔莫及;后者让人三思而后行——多少人头脑发热投入大量金钱而后知后觉呢?

可以说,网络既掏空钱包,亦改变人的消费观念,让原本理财意识薄弱、能力缺失的我们“过度消费”,钱财一点一滴流失。致富不靠勤俭节约,积少成多,难道天上会掉馅饼?

若说物质财富的流失仍可察觉,那精神财富的损失则可谓“无影无踪”。可贵的思维方式、美好的精神世界、向上的价值观念无一例外被蚕食。况且,网络扩大着无知,加剧着傲慢,加深着偏见……

网络一向在扩大“信息偏见”,使我们坠入无知的深渊之中。当前海量的“个性化推荐”迎合我们的内容偏好,减少我们对其它信息的摄入——越来越专注于自己喜好的内容。碎片化的获取战胜完整全面的摄入。例如抖音短视频,“一望无际”却又缺乏营养;数不胜数的“标题党”自媒体误导读者。知识的匮乏导向无知。愈沉溺快餐化碎片化个性化的内容,则愈弱化对信息之广度、价值的获知。选择权思考权也不由自主交给了网络。倘若如此,网络就不是在填平信息鸿沟,相反地在挖深沟壑,直至“干沟万壑”。我们不要“上瘾”,而要“思考”!

网络一面扩大无知,一面退化思想、迟钝思维。你多久未独立思考过了?问网友、搜百度、查教程、上知乎……对“答案”的即刻性获取正逐渐取代自我探索与独立思考的消化性获取,成为获取与思考的主力军。不经或很少思考的知识摄入并不能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如今的网络时代,太多片面化、情绪化、误导性的信息内容了,弱于筛选、聚合与判断的人,欲保持全面完整、理性客观、敏锐准确的思维,简直难上加难。我们不应让网络取代思考本身,而该将其用作获取信息、帮助思考的有益工具。

无知是傲慢的温床。无知扩大化让人陷入傲慢的漩涡当中。傲慢来自优越感,而后者源于对已有的知识、思维与能力的盲目和过度自信。碎片化、浅显化、海量式的网络内容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知晓很多,懂得别人所不知的道理,而自认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思想高级、观点先进,结果只是个“傲慢”的“键盘侠”——无人能不经长期的“摄入、思考、消化、沉淀”而迅速成为大师的。

偏见基于无知,表现为傲慢;偏见深化无知与傲慢。网络重构人的认知与价值观,塑造偏见。偏见难以自知,我们甚至察觉不到自己的偏见;偏见是可怕的,会让我们做出误判。举些例子——推崇与消费“美丽的皮囊”,忽略“内在美”;厌恶、歧视少数群体;跟随所谓的“公知”言论,感觉“国外月亮更圆”;等等。

网络犹如“大染缸”,人如白纸,给你染上各种“颜色”,我们却觉得本色即是如此。多少人能分清哪些是真正所需的“颜色”?网络上,大量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害人不浅……

我们不该成为被网络所奴役。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猛兽,我们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有三大要旨:“工具化”、“去依附”、“重现实”。

“工具化”,即转变使用观念,把网络作为便利生活,协助学习与工作的工具;

“去依附”,即自觉培养兴趣爱好,减少对网络世界的依赖;

“重现实”,即注重现实生活,发掘被遗忘、被忽略的美好。

我们要驾驭网络,主宰它,助力我们成长,而非让网络成为人生征途的绊脚石。

后记

这是一篇高中时给文学社团投稿的文章,以前小范围分享过,现公开地分享出来。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