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也不明白,对于这种无所不在的侵犯性与破坏性,我们竟没有给它一个适当的位置。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陷》(1930)
传统定义上,“恋尸症”是一种“对死尸的爱恋”:①有性欲的恋尸癖,对尸体有性接触甚至性交的欲望;②无性欲的恋尸癖,想去抚弄,接近和凝视尸体,甚至肢解它。然而,弗洛姆在《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中,从性格学上如此描述恋尸癖:一种被一切死的、腐烂的、病的东西所强烈吸引的感觉,一种把活物变为死物的激情,一种为了破坏而破坏的行为——它是一种撕碎活的组织的激情。
弗洛姆在此书中断言,希特勒具有恋尸癖的性格和行为。希特勒表现出恋尸癖主要是通过其对死亡、破坏、暴力的迷恋。这种恋尸癖是一种象征性或心理层面的倾向。从性格、心理层面看,希特勒的思想和行为充满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敌视与扭曲,这种破坏性最终酿成了巨大的历史灾难。
他强调,希特勒有许多恋尸癖的表现。其一是怪异的“玩笑”,吃素食时仍以一般食物招待客人,而说肉汤是“尸体汤”、小龙虾是祖母死后抛尸诱捕的、鳝鱼最好是用死猫来喂食和诱捕;其二是他照片上“闻丑的表情”和“得意的假笑”;其三是“令人厌倦”,吃饭时重复性的、“没完没了的”独白是最好、最彻底的证明。
此外,对20年代中期访问英国时对行刑场的偏好、观看轰炸华沙的新闻影片时对毁灭的兴奋和狂乱、对“弗烈德烈皇帝”电影中老皇帝因儿子“对国家犯了罪”而处死的由衷赞叹与支持,作者认为这些言行皆可视作希特勒的恋尸癖的证据。
希特勒一步步地走向了反对一切生命存在的极端道路,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反人类言行上。只不过,希特勒以国家主义的崇高意志巧妙地掩盖自己人格内核中的这种极端特质:每次下达令人发指的政令和指示,比如驱逐和屠杀犹太人、对战败德国实行“焦土政策",藉由各种“高大上”的借口,冠冕堂皇地推行他的反人类的意志,仿佛无可争辩、天经地义。
作者还认为,希特勒还是自恋到极端而无法接受自身意志彻底失败的人。
“他的自恋是最容易看得出来的。极端自恋者的种种典型特征,他一概具备:他只关心他自己,他的欲望,他的思想,他的愿望;他没完没散的谈论他的观念,他的过去,他的计划;世界只在做他的计划与欲望的目标时,才是有趣的,他才关心;别人只在有益于他,有利于他时,才有重要性;他对任何事情永远比任何人都更知道。对自己的观念与计划的这种确信,是强烈的自恋的典型特征。”
作者指出,希特勒的自恋和另外两个特质紧密相联:退缩和缺乏情感联结。
我认为,政治强人所具备的其中一项特质——与作者认为希特勒的“退缩”相反——是为他人带来确定性:决策上的果断和性格上的坚毅。这是作为组织领袖最富有吸引力的特质,让周边的人确信甚至笃信这位伟大领袖具有带领他们走向成功的本事。这一点也或多或少在斯大林、毛泽东、撒切尔等政治强人身上体现出来。
在我看来,第三个特质或许是所有位高权重的政治强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处境——要掌控官僚集团为己所用,这位德国领袖不得不与他曾经的战友和现在的同事们保持一定距离。这种不信任关系大大削减了政治领袖与身边人发生情感上紧密联系的可能性。
“希特勒自知,唯一使他与人产生关联的,是他的权力。”作者说,希特勒一旦权力易主,他将迅速被人遗忘,也没有人愿意和他发生情感联系。
此外,这种政治上、人际关系上的疏离与不信任感,会以强人领袖为中心,顺其影响力网络扩散到所能涵盖的各处,并转化为现实行动。在此对于希特勒而言,他的覆盖范围是纳粹党,是德国军队和德国人民,是德意志军队铁蹄下的欧洲人民,甚至还包括了他的妻女。如果希特勒要做一个疯狂、情绪无常、极端的独裁者、恋尸癖者,随意践踏他人生命并引以为乐,那么,生活在这种人身边,或许每天都是心惊胆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