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4-01-19 / 18 Visits
0
0

残花

整理日记,翻出高考后的记事,对比以前和现在,未免唏嘘。将这些散文收集,便作集录《残花》。

《匮乏的幸福与快乐》

人的一生充满了不幸,而人又要在不幸之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不幸,仿佛从出生就伴随着我们。总有人比你帅气或漂亮、有钱或天赋过人、思维敏捷或心灵手巧、学习优异或擅长文艺创作。人的命运是如此不公,别人拥有的,似乎都比你好。

痛苦,自出生而来一直存在。你活在社会之中,活在永无止境的比较之中。你并不快乐,因为别人拥有的比你更好。你并不幸福,因为别人比你更好更优秀,比你拥有得更多。

不幸与痛苦萦绕在你的周围。你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忧虑,因为你向往他人光彩靓丽的生活,渴望拥有权势与地位、财富与赞美、学识与成就,追求“更好”的生活。但你又苦于现状,因为你难以激励自己去改变,宁愿选择唾手可得的幸福与快乐。

你转而向放纵寻求安慰。吃喝随意,越爽越好;纵情游戏与社交,弥补空虚;吸烟喝酒,寻找刺激……总之,你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却也疲于奔命,欲求下一剂“兴奋剂”。只有越来越大剂量的“兴奋剂”才能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欲求。

你可能觉得“充实”。你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日复一日,你活成了“瘾君子”。你依赖刺激,依附于外部的反馈,没有了它们,幸福与快乐就不复存在。

可从来没人告诉你,幸福与快乐源自内心,而非比较。

“比较”固然重要,可基于“比较”的幸福、快乐,不可能长久。永远都会有人比你活得更“幸福快乐”。你惊讶地发现,那些人活得甚至不如你,却更幸福、快乐。

你很疑惑,幸福与快乐的奥秘在哪里?

我想,来自于“自我认可”。自我认可不是对自我放纵的认可,相反,它驱使你去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快乐——心灵上的平衡与超然,以及对重要事物的重拾。

大多数人受外界不正确、别有用心的引导,乃至诱导,潜移默化地就认为怎样的生活才能带来真真切切的幸福与快乐,被洗脑了。

人的一生漫长而短暂,你可以把握住的东西,实际上只有你自己。你的身体与心灵才是真正归属你的,身外之物可能随时离去。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再认识、再改造自己,进而再认识、再改造身边的世界,从而尝试达到“幸福与快乐”的境界。

一个对自己不满意的人,绝不会止步于现状、止步于苟且。他会尽力挖掘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真正关心的事物,还有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然后他会发现,健康的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健康的人际关系、自我的修养、自我成长、人格成熟,才会是他追求之物。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之中,他惊恐地发现,有太多掣肘自己发展的东西,唯有摒弃它们,才可以进一步蜕变;在自我改造的进程中,他必须以勇气与坚毅,去跟毒蛇抗争到底。

自我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容貌,其要义在于对人格理性、客观、中立之评价;自我改造,不拘束于与坏习惯之斗争,其要义更在人格之自我调整与修正。相由心生。

别人给予不了你幸福与快乐。外界能够带来的,只有短暂的自我安慰,和代价更大的自我放纵。幸福与快乐,始于发自内心的付出、收获、享受。

究竟有什么东西能为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时间与觉悟》

人至此世界,最重要的,莫过于掌握自己的时间,把控自己的思想。

人只不过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面对大自然的伟力,人很渺小;相反地,面对人的思想力,大自然也无可奈何。

在这世间走一遭,会发现太多光怪陆离的事情。走到最后,人赤裸裸地来,终归赤裸裸地去,猴子捞月一场空。人生旅途,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自己。

人最宝贵的,是时间——肉体上的时间、心灵上的时间。肉体的存活是心灵存续的基础。不过,即便肉身已死,物理意义上的生命终止了,心灵仍可以另类的方式延续下去,社会意义上的生命还可以散发光芒,为后世的人们提供宝贵的人生经验。

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恐怕,互联网社会下,有的人早已半身入土。

人生命之长短,除了物理生命,还有精神生命——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人之生死,关键在于其思想;思想赋予人以生命。一个人,如果光是把心思投入到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么,他感受到的生命,必定是短暂且空虚、碌碌无为的;如果专心致志投入到有真意义之事上,纵使人生苦短,也是充实的、快乐的,不枉此生的。

可我们遇到麻烦了。

互联网正悄无声息地窃取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它以无用之资讯、无趣之娱乐、无效之社交,占用你弥足珍贵的时间,消耗你宝贵的生命。太多人陷入其中而浑然不知了。我们从“三无”所收获的,远不及投入到“三无”的。我们似乎得到了什么,却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

我们在“三无”上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健康、金钱、家庭、现实社交、专业技能、自我修养、独立思想……却是在做无用功。面对即刻性的短期收益,人们往往将需要艰苦付出才可能修成正果的长期收益抛之脑后。人们选择麻痹自己的短暂的瞬时的快乐,放弃长久的真正有益于自己的快乐——人性之惰。

一次次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快乐,实际上均是对生命的预支,乃至透支。

这种快乐,绝不可能长久,也必不能帮助人的发展。它只会拖延人之成长,缓慢人之进步。

先苦后甜的快乐,方可谓真快乐。没有真付出,无真收获,快乐亦同理。

人之惰,有惯性,不愿主动离开“舒适区”,总想维持现状。欲打破僵局,契机、觉悟、意志力则显得十分重要。契机促使人反省,反省才有觉悟,觉悟后付诸实践;没有契机,没有觉悟,没有意志力,则没有改变。

目前看来,在人欲与人心之间竖立起了高墙——信息茧房。互联网大大小小的内容平台,为了利益最大化,都在运用大数据算法支撑的个性化推荐,“圈养”忠实用户。用户对“三无”交出太多的资源,而平台只能回以“快乐”;用户满足了对快感的欲求,而平台赚得盆满钵满。

看似双赢的背后,其实是一家独大,是互联网内容平台精妙的算计,或者“剥削”。用户难以对收获到的“快乐”作出辨别——我真的需要这样的快乐吗?我所需要的快乐即是如此吗?内容平台因势利导,利用人性之惰逐步强化用户对平台内容之依赖,无疑进一步深化用户对“虚假快乐”的渴求,进而忽视(甚至漠视)现实生活中蕴藏的诸多快乐,然后被动丧失对“真实快乐”的追求之念想、能力。(甚至主动放弃真实,一昧地用虚假填充自己,自欺欺人。)

终于沦为寻乐的瘾君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人群之中。我也险些误入歧途。

面对互联网的毒蛇,人往往单枪匹马,一人搏斗。若无坚定之意志,难免同化于毒蛇。

科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们的头上,等待我们作出错误的抉择。

我们唯有无动于衷吗?我想借用新青年杂志的话: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也就是说,唯有行动,才是真正有效的。觉悟了还不行,还必须脚踏实地,真正地动起来。

空谈误国。

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真正地解决问题,是正确的道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娱乐至死》

他们绝对不会告诉你,娱乐的真正结局。

现代的网络娱乐,本质是自我麻痹。让你从现实中短暂地抽离,体验虚幻的快乐。就像金钱一样,借你一刻的欢愉,让你负上一生的不幸。

沉溺娱乐,也是一种堕落。即是肉体与精神上双重的堕落。

唯一的出路,就是拒绝无意义的娱乐,自认为“需要“的娱乐。无意义的娱乐只是平白无故消耗你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而人得不到什么真实的回馈。

《觉醒年代》

今晚终于看完电视剧《觉醒年代》。感觉该剧势必成为中国的经典红剧之一。

“觉醒”年代,新思想新思想激烈碰撞的背后,是人民水深火热之旧中国,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之旧中国,是内忧外患之旧中国。

先辈们甘愿为追寻救国救民之路奉献、牺牲自己,后世有何理由不接手他们的红旗,砥砺前行,完成未竟之事业?

眼下之中国,仍旧存在阶级分化,仍然需要阶级斗争。改革开放而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含了工业资本主义、商业资本主义的部分复辟,它们蚕食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机体。纵使不能获取政治上的权力,它们也必在经济、文化领域谋求势力扩张,谋取钱财、地位、影响力,最终围剿政治上的势力。

美其名曰“企业家”,是则是披着羊皮的狼,改变不了压迫与剥削的资本家的本质。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距,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半途而废。如今之中国,虽光彩夺目、光鲜亮丽,但还须国人之再觉醒,重新唤起人民对于身边的资本主义的仇恨与斗争。不光是青少年要觉醒,成年人也要觉悟,积极行动,践行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嘴上说着“社”,表面上向国家看齐、向社会主义看齐,内心却跟“资”走,是走资派,已经腐化堕落了。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仰早已抛之脑后。更别说现在有的人都不知道“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何物,压迫、剥削着他人,只想着自己和家族之腾飞,而罔顾国家、民族之前程。

国家反垄断,加强市场监管,杀杀威风。

打铁还需自身硬。

《虚无主义者》

我思考到人生的意义,要不就指向“生”的意义,要不就指向“死”的意义,但是都没有答案,就止步于此了。

接着就陷入虚无主义。

存在无意义。精神客体无意义。物质现实无意义。虚拟互联网无意义。

换一个角度想,这可能是回避对“存在”“目的”“意义”的认真回答的借口。

因为,即使我信奉虚无主义的存在观的信条,但是也还是对比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有所倾向与实践。

虚无主义存在观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没意义,而社会主义等上述主义却又建立在“人类社会”意义存在之基础上。可以说我是自相矛盾。

可见的将来,我都会在寻找“存在”“目的”“意义”的路途上。我不知道最终能不能找到任何蛛丝马迹,很有可能到头来一场空。但我不得不驱使自己前进。

人生本没有目的,本没有意义。所有的目的和意义都是人去定义的,但是我现在想去寻找这个目的和意义。

就算我找到了目的,我也还是找不到意义。

不能说目的就是意义,反过来也不能说意义即是目的。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世间变化无常,瞬息万变。刹那间的美好,要把握,更要珍惜。

因为它们可能随时离你而去,不加通知。让你手足无措。

有时候真的挺无力的,不是钱的问题,是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只能注视着离开,陪伴在一旁——

但是就这样子突然走了,就很不甘。

事已至此,唯有负重前行,不负韶华了。

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下午四时零八分,奶奶逝。

《烟与雀》

别过我们最可爱的亲人,见过她的最后一面,就直入漆黑的炉子了。

外边的人没有买票,过不了关;里边的人又可想进去呢?本不愿的,也无奈地进去了。

这一别,便是生与死的永别。

没有得再见。

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安心地走,跟人世告别,也是一种解脱。

大家跟亲人做最后的告别。直到她在浴火重生,化作缕缕青烟,终了匆匆一生。

纵有诸多不舍,也无法阻拦离去的脚步。她就这样缓步离去。

而外面,是鸟雀之勃勃生机。飞向希望,飞向阳光。

虽死,犹生。

《遗珠》

被裹挟着。

送葬是个很严肃、庄重的仪式,有系列的的流程。曾经的乡土中国,老人家都或多或少掌握了这些知识。

是的,这些也是知识,中国人独有的,关于“死亡”的知识。只不过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刷下,乡土被瓦解,农村在消失,这些“死亡”的知识渐渐遗失。

可能祖辈逝去后,父辈与吾辈便可能遗失了这些不愿被用到,却被视为必要的知识。

即使有职业传承的存在。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