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皆之前尚未完成的文稿,已不想续写,故一并发出。
观《是,大臣》(第一季)有感
“透明政府”、“正式访问”、“节约运动”
感受到高层决策者集团和中层管理者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政治上的利益交换、自我革命的困难。
真正的清廉公正的政府是理想存在,可以逼近,但现阶段难以实现。高层决策者由于聚焦顶层设计,高屋建瓴,所以需要依靠中层管理者提供信息和数据,作为决策依据。信息差便决定了精准决策的困难。信息传递必然产生信息失真。企业高层决策者想自我革命,是好想法,却跟中层和基层的既得利益是矛盾的。看了这部剧,原来说话也能如此圆润,坏事说成中性事情,中性事情能说成好事。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在管理学上是必要的——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者。只不过往往滋生腐败。
“专制国家”和“大白天下”
国家掌握公民的所有信息,现阶段确实是有害于公民的生命权、财产权和公民自由。即使有完善的制度(现在还不完善)来限制操作员的权限,也会有人因利而以身试法。国家不应贸然掌握公民的所有信息;国家为了完整的作出决策,也必须掌握公民的所有信息。这取决于公民的自由意志。信守承诺对人的能力也构成挑战,“妄立誓则祸近”。人要学会承诺,也要学会兑现承诺。这关乎人与人的信任。
谣言总是不胫而走。政客为了自保,一般牺牲小利益,换取大利益。人治总会有“传闻”。人们会在尴尬或危急的处境变得模糊,在无关紧要的地方变得平直。何时含糊,何时直白,也是困难。有的人能守口如瓶,让“秘密”成为无人所知的事情,连“秘密”也不存在。有的人只会让“秘密”成为窗户纸,随时出卖秘密。死人才能做到真正地、永远地保守秘密。
“知情权”
“信息少了,看不到真相;信息多了,又不得要领”。每个人都有知情权,但需要了解多少信息呢?会有其他原因限制我们了解真相吗?我们如何防止知情权被损害或被无视呢?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利害关系的盘根错节下,极有可能出现的事情。人总是想攀附关系,搞好关系,利用关系,为了私利。
“亲”是什么?或许指代三类人:利益关系亲近的人、血缘关系亲近的人、友谊关系亲近的人。人们为什么攀附关系?其中之一,源于人的思想不是透明的。
观《中国医生》有感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超人啊,你们就是拯救地球的英雄啊!
今天晚上(2022年7月某日)在广场看到村里放露天银幕,播的是《中国医生》,就兴冲冲回家用电脑看完了。
这部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实在有太多不符合现实的地方。比如防护服短缺,前后三分钟就能借到。
但也有很多体现人性的地方。
医务人员的家人不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患。医生护士们的命也是命,他们的职责和使命驱动着自己,治病救人,而趋利避害和求生的本能又阻挡他们迈出这一步。这是勇敢者的战斗,他们也想回家,陪陪家人。快递小哥为了居民们的生活所需,四处奔走,让自己染病了。
病人一哄而上抢床位,他们生而为人,也想得到救治,活下去。
医疗资源挤兑将是大传染病对付人类的利器。
快递小哥也想安安稳稳活着。
医护人员、家人、陌生人,死亡、新生、封城、解封。
记录:文明的火种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来到世界上,无非干两件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文明的延续,就是通过在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的代代相传来完成的。知识或许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但人类族群的繁衍生息不会断绝。只要个体的知识通过传递,融为集体的知识,便不会消失。人的个体也是一样,融入集体之中,才能化作不朽存在。
既然知识需要传递,便需要记录。而人类向来追求更多、更快、更好的记录手段——图像、语言、文字——石头上、金属上、龟壳上、皮革上、竹简上、纸张上、计算机上……
人为什么会追求更好的记录手段呢?记录手段的优劣实质上决定了记录效率的快慢,即知识传递的速率。参考马克思主义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理论表达式,我们可以近似认为:人通过记录手段来记录脑海里的思维观念,使之具象化表达出来,思想才得以被了解和传播。而记录效率的提高会直接加快思想的传播速度,间接推动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更快地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语言主要是通过人的记忆力来记录信息的,有随着时间流逝而失真的可能性。图像和文字则不然,能够以客体的形式长久地保存记录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只要接受者有能力还原记录者的语境,则图像和文字中的信息就能够被复原,实现超越时间的传递。
媒介的假象:你看到的我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这样一个道理耳濡目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这句名言,来自达芬奇对人物肖像刻画的一个观点。
艺术大师们从形体、肌肉、骨骼、面庞等等细节去描述他们眼中的“人”,竭尽全力展现人的不同姿态,但都逃不过对眼睛——尤其是眼神——的雕琢。倘若说眼睛之外的人体都是果树的枝干,那么,眼睛就是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的“果实”,处理得好,是“画龙点睛”之笔;处理欠妥,就是“画蛇添足”。精明的雕塑家往往就在眼睛处留白,此处无声胜有声。
普通人的生活里,我们对于眼睛也有一些认识:撒谎的人,其眼神会飘忽不定;
但现代人的眼睛,却是很少看得见了,眼睛里看到的不是另一双眼睛,而是一部智能手机……人与人的社交时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悄悄地转移到网上了。人们不再四目相对,而是顺着看不见的电磁波与虚拟的眼睛相注视。心灵的窗户,要不关上,要不蒙上灰尘,难以看清屋内的景象,也难以捉摸人心之变动。
互联网的人都是虚幻的假象。若选择隐藏自己,那便无人知晓你的面目。
我们的2023:前行
2022年末,中国正式解除严格防疫措施,步入宽松管控时代。坏消息是,就大众的感受而言,无异于“全面放开”。好消息是,大家的生活节奏逐渐步入正轨。昔日虽不再,今时仍流转。
新的一年,是属于我们的。新的一年,是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
这是我们悲喜交加的一年,这是中国内忧外患的一年,这是人类步履蹒跚的一年。
自私的情谊
简而言之,我觉得自己对待情谊——人与人的联结——是一种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和作风。
总是将自己分享的信息、想法等等,看作对他人的认可或施舍。如果他们对我的分享并不做出回应,那我便放弃了。
我并无如此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去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事情;虽然我的朋友并不多,但总会莫名地疲惫。
真的买?
看着手中身经百战的 Mate9,早已掉帧的动画、较为缓慢的启动速度,面对暑期学习计划的威压,心痒痒的,不知不觉萌生了换机的心思。
Mate9 重置过一次,重装回QQ、微信和网易云等简简单单的应用,再用鸿蒙工具箱ADB卸载了一众拖油瓶,又焕发新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能,可饭量也不大了。 麒麟 960 的性能依然招架不住国内群魔乱舞的应用生态,看视频、听音乐,耗电量都颇为可观。以主力军的强度来使用一天,显然是不够的。
对于换机,一则考虑到平板阅读的便捷性,二则想体验电子阅读器,三则是换用 iPhone SE 3 来强迫戒掉手机。
对平板而言,“大屏”加“高性能”加“应用生态”,主要针对电子文档阅读和笔记手写录入,目前国内只有华为和苹果能做得比较好。
对电子阅读器而言,kindle 已经退出市场,剩下的小品牌,并未接触过。听许多长期用户群体吐槽,华为 MatePaper 是十分值得尝试的选择,其他品牌多少有些缺点。这个垂类市场,产品价格也比较美丽。
对 iPhone SE 3 而言,小尺寸屏幕、短续航、高性能 A15 处理器、iOS 系统及应用生态,这些叠加起来,真的容易让人放下手机。 逛了逛华为和苹果的线下店,琳琅满目的产品,触手可及。我却打消了换机的念头。这是冲动消费,这是不客观的消费。 科技改变生活,而不是让科技主宰生活。 省下来的钱还不如改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