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5-01-29 / 7 Visits
0
0

信息备忘录V8

本期信息

截取时段:25/01/22-28

关键词:澳门,社会矛盾,文科,deepseek,工程创新,中美竞争,科技哲学,信息论,军事,系统学,信息网络,认识论


目录

信息流

  1. 【为什么澳门相较于香港要平和许多?】(澳门,社会矛盾,劳工运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7727842/answer/69180648117?utm_psn=1867652575219814400

  2. 【刘建军|文科不会消亡,但需要缩水】(文科,专业裁减,劳动分工)https://mp.weixin.qq.com/s/ICj50T1lnNtgFEB1lbn0Dw

  3. 【deepseek的现实意义】(deepseek,系统工程,工程创新)https://boist.org/2025/01/27/2025%e5%b9%b41%e6%9c%8826%e6%97%a5%e5%91%a8%e6%9c%ab%e7%89%b9%e5%88%ab%e7%af%87%ef%bc%9adeepseek%e9%a2%a0%e8%a6%86ai%ef%bc%8c%e8%8a%af%e7%89%87%e4%ba%a7%e4%b8%9a%e9%93%be%e9%80%bb%e8%be%91%e9%87%8d/

  4. 【deepseek为何超越openai】(deepseek,openai,AI大模型,中美竞争)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714706736/answer/88286561072?utm_psn=1867634403842351106

  5. 【技术史视野下的《流浪地球》:一部后人类主义的奥德赛】(科技哲学,技术史,流浪地球)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041075

  6. 【科比:传奇的诞生 第一集】(科比,励志成长,命运)https://mp.weixin.qq.com/s/Y658W-SGmIftpAPs2Wlv2w

想法

  1. 信息与军事

  2. 权力与信息

  3. 劝告:不要空洞地讨论定义

  4. 生命的系统学视角

  5. 构建自己的高质量信息网络


信息流

#1【为什么澳门相较于香港要平和许多?】

(澳门,社会矛盾,劳工运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7727842/answer/69180648117?utm_psn=1867652575219814400

笔记

看到这此图,我想其中真正能通过议会选举获得席位的社团/政党能有多少?他们又有多少参政议政的能力?果真自由选举,能提出系统性政治纲领而非义碎片化政治口号的,能有多少?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而非盲目激进的政治行动的,又有多少?

一个真正能够长期参政、议政、执政的政治团体,或有组织性的政党,应当能够将社会诉求结合社会权力结构和传导路径,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在斗争与妥协中达成政治目的。但是政治小团体、小政党基本不具有这样的能力,转而依靠激进的的口号和措施来吸引民意和争取政治支持度。而在议会长期占据优势的的执政党完全可以依靠组织内部的实践经验的汇总、凝结和传承,不断强化自身的选举动员能力,扩大政治优势;瓦解竞争政党(党派)的政治攻势,从而实现长期期的政治垄断。

#2【刘建军|文科不会消亡,但需要缩水】

(文科,专业裁减,劳动分工)https://mp.weixin.qq.com/s/ICj50T1lnNtgFEB1lbn0Dw

陈先达先生说:“我们大多数作者都是‘小偷’,是盗窃别人的思想。我们的文章只能说是读后感,是对前人或经典思想的反嚼。真正的思想是原创性的,应该是言前人之未言。这种文章我一篇也没有。”

……

就拿政治学来说吧,其实百分之九十的书其实都是知识的负担,有的已经成了知识的罪恶。根据我粗浅的经验,要想学好政治学,主要读一下如下三类人物就可以了,其中每一类人物可能都不会超过20个。像托克维尔都进不了这个名单,他充其量就是一个聪明而敏感的政治见闻的记录者而已。陈先达先生说:“我们大多数作者都是小偷,是盗窃别人的思想。我们的文章只能说是读后感,是对前人或经典思想的反嚼。真正的思想是原创性的,应该是言前人之未言。这种文章我一篇也没有。”这不是陈先生的谦虚,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文章,既然如此,能够让我们真心去读的书其实没有多少。在此,我把需要阅读的三类人物或三类书籍列举如下:

(1)影响文明进程的社会思想家

对人类文明进程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社会思想家没有几个。大部分人写的东西都是自我意淫,与文明和事实没有半点关系。真正对文明进程有实质性影响的社会思想家包括孔子、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亚当·斯密、凯恩斯、洛克、马克思与恩格斯、董仲舒、西塞罗等。对文明进程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思想家寥若晨星。古今中外没有几个,屈指可数。我们甚至可以说,当今几乎所有人、所有地方都生活在这类社会思想家的思想遗产之中。

(2)改造世界的政治家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难。马克思不是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嘛: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政治学家引以为自豪的那些信条或大道理对政治家们改造世界并无多少影响。从来没有听说哪一位政治家治国是按照哪一种揭示因果机制的理论、哪一个概念、哪一个范式来治理国家的。伟大的政治家都是在艰苦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自己的思想、理论、智慧和技巧。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中,能够缔造制度遗产、产生长远影响、对政治世界进行实质性改造的政治家也不是很多。代表性人物如秦始皇、毛泽东、邓小平、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拿破仑、戴高乐、丘吉尔、彼得大帝、斯大林等。

(3)影响知识构成的思想家(学者)

抛开那些单纯制造文字产品的学者,能够进入我们阅读范围的就是那些影响知识构成的思想家和学者了。这些思想家和学者大都是学院派的,近代以来尤其是以大学教授为主。他们对自己的文字很自恋,总觉得自己的文字能够影响社会和历史进程。尽管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觉。现在大学里那些学习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们就是天天与这些人物在打交道。他们的著作被很多人称为“经典”。我在大学教书,发现很多学生被这些著作折磨得死去活来,读完后还不知所云。给学生们讲授这些著作的很多老师们,也就是陈先达先生所说的那种无学校外生命体验的人。教外交的人没有搞过外交,教管理的人没有搞过管理,讲治国理政的人小组长也没有干过。所以,我经常跟学生们说:从目前来看,在大学里教社会科学的老师们比你们高明不了多少!能够影响知识世界构成的思想家其实也不是很多,能进入我们眼帘、进入我们阅读名单的,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老子、韦伯、涂尔干、福柯、卢梭、梁启超等。在本文所说的这三类人物中,最不能多读的就是这一种。在影响知识构成的思想家(学者)中,大多数也都是知识麻烦和知识累赘的制造者。他们是观念的发明者,但不是文明的塑造者。当然,会有一些人不同意这个看法。总觉得自己的文字可以支配历史,可以影响世界,可以塑造他人。其实,很多著作、很多论文除了是文字的堆积之外,什么都不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本书、一篇论文的读者可能就是两个人:一个是编辑,另一个就是作者本人。在互联网世界中,大多数论文和著作的结局很简单:只有点赞者,没有阅读者!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到头来死掉的不是上帝,而是尼采自己。一则广告上面的话很有深意: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死了!”说实话,当今几乎所有学者的影响大都是在高墙之内、书房之内的。甚至他们的影响都是被杜撰出来的。

最后再补充一点,社会科学永远是文学的奴婢。读文学比读社会科学有趣得多!若干年后,当今大学里生产的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概念与范式都会扔到历史的垃圾堆中,但四大名著、余华、刘震云、莫言的小说会一直有人读。《三国演义》在塑造中国人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方面,是《三国志》无法与之相比的。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个民族的秘史不是隐藏在社会科学理论之中,而是隐藏在文学之中。小说中除了人名和地名是假的,其他的一切可能都是真实的;社会科学中除了人名和地名是真实的,其他一切可能都是虚假的。文学是真的,社会科学是假的。这是我读了三十多年政治学的最大感受。尽管这个论断过于极端,但目前社会科学的发展态势不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以科学名义进行科学研究的素材,很多都是被“制造”出来的。退一步讲,单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来说,阅读苏轼、莎士比亚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是阅读韦伯、罗尔斯远远无法与之相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莎士比亚是不朽的,是永恒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理论都是短暂的,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都没有冒个泡,连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都算不上。

笔记

其实刘点出一个问题:脱离人民群众的学术界需要产出让社会认为它的存在有用的“产品”,才能维持自身并扩大再生产。“文科缩水”就是要挤出这部分无用功,让哈耶克的大手(不是)重新配置资源,至少是解放/驱逐了一些并非真正有价值的学者和研究生,让他们去做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

从“读书”的角度,这段文字表达了以下核心观点和建议:

1. 读书需谨慎:避免“知识负担”

  • 大部分书籍只是“知识的负担”甚至“知识的罪恶”,并没有真正价值。

  • 许多作者的作品只是对前人思想的重复和模仿,缺乏原创性。真正值得读的书非常少。

2. 建议阅读三类人物的书籍

学习政治学时,应集中精力阅读以下三类人物的著作,每类不超过20个代表性人物:

(1)影响文明进程的社会思想家

  • 这些思想家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遗产。代表人物:孔子、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亚当·斯密、凯恩斯、洛克、马克思、董仲舒、西塞罗等。

  • 阅读建议:精读这类思想家的核心著作,因为他们的思想定义了文明的方向。

(2)改造世界的政治家

  • 政治家的实践远比理论重要,他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留下了制度遗产和深远影响。代表人物:秦始皇、毛泽东、邓小平、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拿破仑、丘吉尔、戴高乐、彼得大帝、斯大林等。

  • 阅读建议:关注他们的传记、治国理念和实践经验,而非单纯的解释性理论。

(3)影响知识构成的思想家(学者)

  • 这类学者主要影响知识体系,但许多人的著作枯燥且难以理解,甚至成为“知识的麻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老子、韦伯、涂尔干、福柯、卢梭、梁启超等。

  • 阅读建议:少读或选择性阅读,因为他们的思想更偏向观念发明,缺乏对文明的直接塑造力。

3. 对当前读书现状的批判

  • 学术著作的局限性:许多学者“自恋”地认为自己的文字能改变世界,但实际上其影响往往局限于学术圈,甚至被虚构夸大。

  • 知识爆炸的时代问题:如今大多数书籍和论文只是文字的堆积,缺乏读者和实际意义。

  • 教育问题:高校中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效果有限。

4. 总结性的读书态度

  • 少而精:只读真正有价值的经典书籍,避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文字堆积上。

  • 重实践:多关注能够指导实践、塑造文明的思想,而非单纯为了学习理论。

  • 警惕自负:不要误以为知识或文字本身就能影响世界,关键在于思想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

#3【deepseek的现实意义】

(deepseek,系统工程,工程创新)https://boist.org/2025/01/27/2025%e5%b9%b41%e6%9c%8826%e6%97%a5%e5%91%a8%e6%9c%ab%e7%89%b9%e5%88%ab%e7%af%87%ef%bc%9adeepseek%e9%a2%a0%e8%a6%86ai%ef%bc%8c%e8%8a%af%e7%89%87%e4%ba%a7%e4%b8%9a%e9%93%be%e9%80%bb%e8%be%91%e9%87%8d/

笔记

deepseek对美股的冲击及其重要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工程”创新。deepseek没爆火之前,有开发者(还是应用方?)喷幻方切换至deepseek-V3之前不给开发者过渡时间,后台API直接切换过去V3模型了,没有给用旧模型的缓冲期;其次就是新模型的API价格贵了,相当于“爱用不用”的姿态。

#4【deepseek为何超越openai】

(deepseek,openai,AI大模型,中美竞争)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714706736/answer/88286561072?utm_psn=1867634403842351106

笔记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sam altman何尝不是那个让大家团结一心的大魔王呢?直接干碎了openai原有的人才队伍,散是满天星~自己推翻了自己:反者道之动。这使得openai不能通过控制人才来实现控制知识的流动了——控制人才比单纯控制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更恐怖。

#6【科比:传奇的诞生 第一集】

(科比,励志成长,命运)https://mp.weixin.qq.com/s/Y658W-SGmIftpAPs2Wlv2w

笔记

有些人看起来自命不凡,但其实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Man, what can I say?看完之后就只有对科比的敬意了。


想法

信息与军事

有人说transformer模型的引入将改变战争形态。这位在说的本质上是人如何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他们说的是AI化军队了。在此之前是计算机化军队。我只能说从信息论原理出发,真能看到太多。看过《安德的游戏》吗?未来的战争模式有可能就是这样,人操控机器去与机器作战。

只要由人组成的组织,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决策、行动等环节效率总是存在上限的。就跟工业生产良品率一个道理:

99%*99%*99%*99% vs 99.99%*99.99%*99.99%*99.99%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传统的人工指挥,由于一个人能够同时处理的信息太少了,所以军事上需要参谋团队。引入人工智能之后,AI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的数据,并得到其中的信息,以此作为指挥战争的依据。也即是说,人工决策的非连续性和不一致性,能够被AI的介入得到改善,改善程度视传感器-传递渠道-处理器(人脑or计算机orAI)-传递渠道-效应器整个链条的协同性和效率的提升程度。

这么一说,毛泽东打游击战也是在打信息战。

其实我说的这些,高中生物一张图就说明白了:战力对等的情况下,就是拼谁的反射弧反应更快啊!不对称战争更拼信息流动速率。

这倒启发我了:数据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是电子化、结构化的信息。将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降维的工具和载体。

信息-数据-信息。编码后再解码。解码成人类能够理解的语言,听觉、视觉、触觉、嗅觉。

人类虽然也是多模态信息处理系统,但还是逊色于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可以将各种维度的信息转化为数据矩阵,然后进行多维并行计算,比人类的处理效率高太多了。外界输入信息后,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就是“信息-数据-数据-……”如果无需转译,那么效率就是最高水平。一旦最终需要人类介入,效率就大打折扣。

所以你会看到AI训练芯片,除了tflops算力指标外,其次就是看带宽速率。人类抢着造量子计算机,就是看到量子叠加态天然的并行存储、并行计算优势。

通用量子计算机造出来之后——或者退一步,军事专用量子计算机——人类可能不需要太干预军事行动了。但潜在代价是,能不能保证实时并网通信或投放到作战区域进行在地局域网通信,战争机器自己开动。而一国没有制造出这些战争机器的人才、设备、设施、资源之后,就要重新诉诸传统的非AI化军事力量。

权力与信息

权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暴力权力和非暴力权力的分野?信息为什么构成权力的一部分?

权力是一种使他人服从自身意志并做出自己预期行为的能力吗?信息作为权力的构成要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掌握他人所不具有的,或不准确、不完整的信息,使得拥有者能够提前预知未来并对将要发生的事件做出合理应对吗?或者说,不受监督的权力,部分所指“对外信息不透明下运用的权力”?

劝告:不要空洞地讨论定义

我在群内提问上述问题(权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暴力权力和非暴力权力的分野?信息为什么构成权力的一部分?),A群友直言,不要试图在过高的抽象层级讨论概念及其定义:“因为每一个哲学家,社科理论家,对每一个词汇,都有自己的定义,想要去学这些你一辈子学不完。到最后也是和他们一样搞出一套自己的定义。少看哲狗书,多直接看史料本身。”我觉得他说得很实在。

而B群友则劝告:可以带着情景案例的条件下讨论定义,但脱离具体情况的“空对空”讨论很难。空对空的定义争夺在辩论赛里只起一个作用,即消耗对方时间和精力,让对方没空思考及对你真正想说的话做出反应。空对空的讨论也占用自己的宝贵时间。这本质是双输。

他们的话很像“知识从定义出发”和“概念层级”的对垒。不过,他们说的,我也部分赞同:抽象对抽象终归要落实到需要实际论据。

生命的系统学视角

自感知、自组织、自适应。以前没感觉这三个形容词有什么份量,现在才发觉其重量:这就是生命体在系统学视角下的三个基本属性。

构建自己的高质量信息网络

举办以“构建自己的高质量信息网络”为主题的讨论会或分享会,需涵盖信息获取、筛选、整合、应用的全链路,同时结合个人与群体的实践经验。以下内容框架可帮助组织讨论重点:

一、核心议题:为什么要构建高质量信息网络?

  1. 信息过载时代的挑战

    1.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稀缺的矛盾

    2. 低质量信息(谣言、标题党、碎片化内容)的危害

    3. 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的规避

  2. 高质量信息的价值

    1. 提升决策效率与认知深度

    2. 支持职业发展、知识创新与终身学习

    3. 建立系统性思维与跨领域连接

二、关键内容模块

模块1:信息源的筛选与多元化

  • 可信来源的评估标准

    • 权威性(机构、作者背景)、时效性、数据来源透明性

    • 交叉验证:如何通过多源对比判断信息真实性

  • 多元化信息渠道设计

    • 按领域分类:学术期刊、行业报告、优质媒体、专业社区(如Hacker News、少数派)

    • 按形式分类:长文、播客、视频、线下活动

    • 反信息茧房策略:主动引入对立观点与跨界内容

模块2:信息获取的高效工具与技巧

  • 主动搜索技术

    • 搜索引擎高级语法(如Google的site:、filetype:)

    • 学术资源检索(Google Scholar、ResearchGate)

    • RSS订阅工具(Inoreader、Feedly)与 Newsletter 筛选

  • 被动推送的优化

    • 社交媒体的算法驯化(如Twitter List、微博分组)

    • AI辅助工具(ChatGPT信息摘要、Perplexity实时检索)

模块3:信息处理与知识管理

  • 信息过滤与优先级排序

    • 标签化分类法 vs. 主题树状结构

    • 二八定律:聚焦高价值信息

  • 知识沉淀工具实践

    • 笔记工具(Obsidian、Logseq的双向链接应用)

    • 卡片笔记法(Zettelkasten)与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知识图谱)

模块4:信息网络的动态维护

  • 定期清理与更新机制

    • 信息源淘汰标准(如活跃度、产出质量下降)

    • 信息过载预警信号(如焦虑感、时间分配失衡)

  • 自动化辅助

    • IFTTT/Zapier 实现信息流自动化整合

    • 浏览器插件(如Pocket稍后读、Readwise高亮管理)

模块5:从信息到行动的应用闭环

  • 信息与目标的匹配

    • 如何根据个人/职业目标定制信息网络(案例:程序员的技术栈更新 vs. 创业者的行业趋势追踪)

  • 输出验证输入

    • 通过写作、演讲、实践项目反向优化信息质量

    • 社群协作:知识共享与群体智慧(如线上共读、Peer Review)

三、互动环节设计

  1. 工作坊实践

    1. 分组设计个人理想信息流模板(工具+渠道+管理流程)

    2. 模拟场景:为特定问题(如“AI伦理”)快速搭建临时信息网络

  2. 案例拆解

    1. 邀请嘉宾分享自身信息网络架构(如学者、投资人、自媒体人)

    2. 参与者互相点评信息源清单,提出优化建议

  3. 辩论环节

    1. 辩题示例:“算法推荐是否必然导致认知窄化?”

四、延伸资源推荐

  • 书单:《信息简史》《知识管理的未来》《深度工作》

  • 工具包:信息源白名单(分领域推荐)、浏览器插件清单、RSS订阅模板

  • 长期实践社群:建立线上小组定期分享优质信息源,组织“信息断舍离”挑战

通过以上框架,参与者既能获得方法论指导,也能通过实践与互动形成可落地的个人方案。关键是通过具体案例和工具降低抽象概念的认知门槛,强调“个性化”而非绝对标准,避免陷入工具崇拜或过度系统化的陷阱。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