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

5

人来到这个世界,“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无疑是重要的、永恒的话题之一。恰好在整理以前的日记本,映入眼帘的那些曾经的记事,让我又有些感慨。

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人都要与其他人发生关联、建立关系。人与人又有很多关系,但我想讲一下“情谊”,可以是友情、同学之情,也可以是素未谋面之情,亦或者亲情、爱情。

相互尊重是建立情谊的前提;

坦诚相待是情谊极为重要的一环,没有诚实的情谊,充满虚伪;

将心比心是情谊保持和谐的关键。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感受被忽视;

共同话题与宽容是情谊维系的必要条件,否则情谊转瞬即逝;

留有余地、保持距离是情谊的底线之一,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生活,否则会引人反感;

正视人生经历带来的差异,有些人和事和物跟你不在一个世界,把握不住的不要贪恋;

平等理性地对待摩擦与冲突,求同存异才是情谊的本质。倘若无法接受巨大的分歧,是时候说“再见”了;

他人是自己的镜子,知彼才能知己。了解了他人,进而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存在。

人会将自己跟他人对比,所谓高下、优劣之分,无不是“比较”之产物。我们未免会拿自己去对比他人的相貌、性格、品德、知识水平、财富、社交能力等等,可关键不在于“别人有多好”,而在“自己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羡慕、嫉妒、恨就可能滋生了,接着就是与此相关的言行举止了。

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我想,不必羡慕,不必嫉妒,不必怨恨,关键是清楚地明白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和能够改变的东西。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更何况不是别人打败你,是自己打败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能改变的事物,理智地面对它,争取改变它;有些改变不了的事物,我们要勇敢接受,不要后悔,继续往前走。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一种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人生态度。再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东西,不必强求;而可以付出努力去改变的,尽力而为,不要留下遗憾。

后记

上述文章写就于2021年6月10日。当时正是广东第一届新高考结束后第一天。写作时的心境已忘却,但仍记得写出来的原因是对一段破碎的情谊的回顾和反思。早已释怀了。经此一事,成熟不少。

人际关系不可强求,亲密关系更是如此。进一步地,真正健康的关系根植于相互尊重。虽知此理,大学依然搞僵过舍友关系,弄砸了一段朋友关系。知行合一,甚是困难!

这四年,也有不少新体会,在此分享一下:

  • 幸福感源自比较。大多数人不是与那些处于极端位置的人——最富和最穷、最聪明和最愚蠢、最善良和最邪恶、最慷慨和最无私,等等——的人作纵向对比,而是与身边人、同圈层的人进行横向比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人参悟了这个道理,放下攀比之心,减少欲望,调适内心,不执着于身外之物。放下攀比并非不思进取,相反,是摆脱了病态的自我束缚,以全新姿态迎接余下的人生。与过往的自己作对比,最近进步了多少?

  • 我们一生注定遭遇各色人马,保持礼节,善待他人,既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亦能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是皇帝的奴才、地主的奴仆、资本家的狗腿子。做人,要做自信、有骨气的人——没有人低人一等的,也没有人高人一等,人人平等。

  • 他人请求办事,尤其借钱、担保,务必三思而后行。能力范围内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考虑双方的亲疏和利害关系,再做决断。超出能力范围者,要么明确拒绝,要么请托拒绝,但言辞不宜直白、激烈,要为双方留有退路。

  • 以德报怨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对于某些步步紧逼的小人、无赖,没有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