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5-01-23 / 10 Visits
0
0

人与人·家庭

前言

本期是比较私人的一篇文章。我希望从特例中挖掘出共性。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家庭内部关系。许多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差,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或不全是孩子的问题。

计划生育以来,中国普遍的家庭结构是“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和一位孩子,三个人组成一个家庭。这是包含孩子的最小的家庭结构,也最为稳固,因为父母的精力与资源投入都集中于唯一的孩子身上。婚外情和多孩家庭则不在讨论之列。

一家三口的结构容易让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崩溃:父母的期许和压力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我们已经见证太多血与泪。

我的一家三口

我也是独生子女、一家三口。房子里住着一家子:爷爷、奶奶、我父亲的亲弟(叔叔)。住宅产权在爷爷名下。

爷爷奶奶是没上过高中的老一辈,我的父母和叔叔也是初中毕业。全家只有我是大学生。

幼儿园和小学时期,我与母亲相处为主。父亲聚少离多,平日不见踪影,不怎么回家吃饭。平时,母亲带我生活,管教我。但母亲——他们两个皆是——都基本不关心我的内心想法,只看到表面的情绪,比如被打骂时的哭泣与不满。彼时的我,自我意识也不强。

似乎是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因旧事入狱,一年半载后才归来。 五年级时,父亲缺席,由母亲和家人共同照看我。母亲因此兼顾父亲的角色。她一如同时代的底层社会的父母,受限于匮乏的教育和上一代父母的教育、互动模式,并不懂何为“教育”。教育方式便成为“红脸”、“白脸”切换。

对我母亲的“教育”,有两段记忆犹新的经历。

一次是关于“玩电脑”。当时是假期,每天就在玩电脑游戏,家里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某天,我一大早起床玩《穿越火线》,玩到该吃午饭。清楚记得,彼时在玩战场模式的“沙漠风暴”,想结束对局再吃饭——饭可以晚点吃,队友不能坑。但叔叔不惯着我,直言:“那么沉迷,饭也不吃,以后别玩了。”他跟我妈说了这事,我妈借机“教育”我这不听话的“沉迷游戏”的孩子——她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联系电信运营商,把宽带停网近一年!这年里头,我要么在她工作的酒店里借用客房电脑玩游戏,要么借口“和同学出去玩”要来10块钱,去黑网吧上网一下午,玩4399小游戏。后来家里网络恢复,电脑却很快坏掉了。年少有点“玩物丧志”的味道。

另一次是“接待客人”。小时候的我爱拼积木,家里人也渐渐给我买了一抽屉的积木,我也组装出诸多造型。彼时,我有个潜艇造型的积木。某日,母亲的好友——梅姨——来做客。她让我为梅姨斟茶倒水,而我感到困惑:梅姨自己有手,可以自己完成,何必我来代劳呢?显得搞笑且毫无必要。于是我和母亲说:“梅姨自己有手,可以自己倒啊?”我妈听了,有些情绪,要求我照办。我坚持己见。母亲温怒,拿起潜艇积木,威胁说不倒水就扔出窗外。我不为所动。见说不动我,母亲显然怒了,果真将潜艇从二楼扔下去,摔到巷子里头。我趴到窗户往下看,潜艇积木解体了——那一刻,我的心宛如地上散落的积木玩具那般破碎,嚎啕大哭起来。自那以后,我便不玩积木了。后来一抽屉的积木基本丢掉了,只留下两个拼得好看的模型。

回首往事,我可笑地发现,积木玩具和电子游戏是开发我智力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在这两个方面,都被家庭打击过。积木玩具小学后未再接触,电子游戏则断断续续到大学。

现在看来,我说母亲不懂教育,是没错的。这体现在第二件事上: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成长和社会化过程,强行要求孩子理解和遵从成人世界的规则。无疑只会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幸好他们不不知道“网瘾治疗”这种罪恶的存在,没有把我扭送这些地方去见“杨永信”和“教官”。真实后怕……年幼的孩子们懂什么“成年人的世界”么?他们天真无邪,在社会化上更多是模仿式学习,尚未有太多主动思考式的学习。

初中时,父母因感情不和分居,母亲回老家照看老人和侄子、侄女。这意味着高中至今,都是父亲作为我的监护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