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给你的信
有人说你死了,有人觉得你还活着。总之,生死未卜。我姑且当你死了。
我倒觉得你死了更好,抱着你的幻想,坠入永恒的梦乡。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绝望,不愿活着:背后的压力有多么可怕?
你既是勇士,又是懦夫。敢于向身边人坦白,公诸于众;怯于面对血淋淋的现实,总在逃避。按理来说,我也是如此的人;你像曾经的我。
玩弄文字,沉浸游戏,求助爱情,愤世嫉俗,尝试填补内心的空洞,似乎不是那么有效。我说,你的心中只装了小窝,装不下大我。你的填充策略并不奏效,思想和情感在无止境地空转,思绪在小世界里游荡,徘徊,停滞。你的精神力量畏缩不前,没有进入现实世界并转变为现实性力量。你和我遇到的某些朋友十分相似,在等待,等待情况改善,等待条件成熟。何时瓜熟蒂落呢?
好吧,你一直寻求理解和认同。人人希望得到这两个宝贵财富。可是,倘若社会不理解,不认同,那边只有死亡地解决吗?Dying is easy, young man, living is harder. 活着,才有持续改变世界的力量。
死的过程或平静,或痛苦。但死亡绝对比活着更容易。不知你是怎样死的。高楼坠亡和饮弹自尽是我所能设想的痛苦最少的方式。可惜,死亡会对生者造成负担,人们不仅要处理尸体和清理死亡现场,还需互相安抚,亲近之人则更需慰藉。
或许会为你落泪,或许会为你哭,或许会在梦境相遇。他们会为你留坟墓吗?如有,日后我会去找你聊天。但你听不见啊!都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把秘密散落给不同的人,你手上拿着最珍贵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唯有你能够理解它们。我希望未来的人类无需保守这份秘密,坦诚相待。很遗憾,现在做不到。
我自认只摸到你内心世界的门槛,站立于大门处左顾右盼,从未踏入其中;或者踏进去了,匆匆游览,快速离场。太虚情假意了,太冷漠无情了,太例行公事了……不是吗?辜负了你的一片好心和虚情假意。你怀疑过吗?后悔过吗?我的稻草压在你身上,不晓得重量几何。
如果人死前能说一次话,我说得够多吗?听来大概只剩一句话:你不重要,我不关心。
我很喜欢《汉密尔顿》这部音乐剧。我想,你能成为汉密尔顿。或许我错得离谱。
When you’re gone, who remembers your name? Who keeps your flame? Who tells your story?
#2 写给我自己的信
死了一个人,没什么大不了的吧?毕竟他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
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经历苦难,忍受苦楚。他又有何特殊呢?他眼中只看到小我和附近的世界。那些苍生呢?
人死了,尘归尘,土归土。这是改变不了的。人究竟是什么呢?总以为自己很特殊,实际上啥也不算。
他停留在了过去,化作冰冷的、黑白的记忆。我也想死,逃避现实的绝佳办法。
可是,在我目力不及之处,那些素未谋面的人,仍然活着,期望未来的幸福生活。
人固有一死,为何不先活着,给世界画上自己的色彩?
#3 后话:学会“课题分离”
有时候,有些事情,我们需要接受。人终有一死,或早或晚,或轻或重,但不可避免。和某人的关系虽然断裂了,但我们的生活还得继续,开始“Brand New Day”(崭新的一天)。
每一段关系都有其限度和耐心。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关系、不同的阶段,我们的底线和耐心会动态演变,但绝非一成不变。当某方的言行突破了能够容忍的限度时,耐心也就耗尽了,关系也自然走到终点。我们不必为他人犯下的错误感到“无限愧疚”,这涉及到“课题分离”学说——我还是从同学口中得知的,没想到这次就能用上。“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重要概念,核心在于通过明确“谁为结果负责”来划清人际关系的边界,减少过度干涉或被干涉带来的困扰。以下是这一学说的具体解读和实践方法: 一、课题分离的核心逻辑
(一)定义课题
课题=需要承担结果的责任。例如:孩子是否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结果由他承担),父母是否焦虑是父母的课题(结果由父母承担)。
(二)分离原则
“我能控制什么?我需承担什么?”——只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不试图控制他人;同时拒绝他人对自己课题的越界干预。
(三)常见误区
课题分离≠冷漠无情,而是避免用“为你好”之名剥夺他人的成长机会;
课题分离≠不合作,而是通过清晰边界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二、实践课题分离的3个步骤
(一)识别课题归属
提问法:“这件事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例:
父母催婚 → 子女的课题(和谁结婚、何时结婚);父母的课题(因催婚产生的情绪)。
同事推卸工作 → 同事的课题(是否完成职责);你的课题(是否接受对方的请求)。
常见混淆场景:
朋友借钱不还 → 对方是否守信是TA的课题,你只需决定是否继续信任(你的课题)。
伴侣情绪低落 → TA的情绪是TA的课题,你的课题是选择如何支持或保持自我情绪稳定。
(二)建立边界:不干涉他人,也不允许他人干涉
对他人: 用温和但坚定的方式拒绝越界要求,例如: “我理解你很焦虑,但这件事需要我自己决定。” “这是你的工作职责,我相信你能处理好。”
对自己: 当他人试图干涉你时,可回应: “谢谢建议,但我会自己权衡。” “这是我的选择,后果由我承担。”
(三)专注自我课题:行动与情绪分离
行动层面: 只关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如表达需求、设定规则),而非他人反应。 例:向领导提建议是你的课题,领导是否采纳是TA的课题。
情绪层面: 不背负他人的情绪,同时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例:他人因你的拒绝而愤怒 → 这是TA需要处理的情绪,你只需保持尊重和冷静。
三、课题分离的难点与应对
(一)情感绑架的挑战
场景:家人以“亲情”要求你妥协个人选择。
应对: “我理解你们的担心,但这是我的人生,我需要为自己负责。”
(二)文化冲突
集体主义文化中,过度强调“牺牲自我”可能让课题分离显得“自私”。
调整方法: 用“共赢”表达边界,例如:“我做好自己的事,也能更好地支持大家。”
(三)自我怀疑
担心划清边界会破坏关系。
事实:健康的边界反而能减少控制与对抗,建立更平等的关系。
四、课题分离的终极目标
减少内耗:停止纠结“别人怎么想”,专注自我成长。
推动他人成长:允许他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非依赖你的拯救。
构建平等关系:基于尊重而非控制,让关系更自由、松弛。
五、总结
课题分离的本质是“谁痛苦,谁改变”:
若他人的行为让你痛苦 → 处理你的情绪(你的课题);
若你的行为让他人痛苦 → 对方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TA的课题)。
通过这种思维,人际关系中的控制、愧疚和焦虑将大幅减少,真正实现“尊重彼此,各自精彩”。
虽说阿德勒这一套说法看似无可辩驳,但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事情与我们相关,是负有责任的,需要担责;哪些则与己无关,属于他者的私事,须尊重个人意志。最后,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