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3-09-23 / 20 Visits
0
0

纵横·大学

大学

总之,我来到了大学。

以前我就在想,大学是什么?

中国的大学,渊源深厚,可追溯至周王朝之太学。春秋战国时期,所谓“大学”以“稷下学宫”为代表,百家争鸣。西汉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主导下的太学逐渐发展。

中国的现代大学源自甲午战后的北洋大学堂。再者便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

大学是高等学府,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的殿堂;大学是自由的舞台,供每个人尽情舞蹈;大学是另一个温室,让含苞待放的花儿免受大自然的侵扰。

大学,象征着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为何上大学呢?是应试教育对我们的嘉奖吗?大专也能学知识,为什么非得上普通大学?

普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不能让我们直接习得实务技能——反而是职业大学更如鱼得水。有些人出来社会,抱怨大学四年没学到什么,还不如上大专。

那么,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技能,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吗?抑或打造竞争力,争取高收入来养家糊口?

在大专,可能成立。依我看,普通大学与职业大学最大的分野在于,前者是要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有视野,有知识,有技能,还有人文关怀、人文素养和家国情结。

常言道:“上了大学就轻松自在了。”

曾经的我会相信吧。可现在的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有人竟编织如此谎言,来蒙骗学子们。

诚然,大学四年的时光,不再像往日令人窒息而循环往复的中学生活。

没有铁一般的纪律,只剩下不可逃脱的“睡觉”泥沼。

老师不再为了你苦口婆心,说要为了未来,认真读书。有的只是令人瞌睡的专业课。

也没有人作那灯塔,去指引前进的方向。

不少人心中的情愫也挣脱了锁链,肆意妄为。

果真如此,大学岂不美哉?自己想干啥,就干啥,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殊不知,刚出虎穴,又入虎口。

我们固然失去了枷锁,可得到的却不是梦寐以求的自由。蓦然回首,亲人们逐渐老去;我们风华正茂。哺育我们已近二十年的他们,很疲惫了。他们是无私地付出了二十年的芳华,才换来一位步入大学的孩子。

能忘记背后的人吗?

延伸来讲,国家、社会、默默奉献的人们,都帮助了我们成长。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没有那些为了时代而甘于做无名小卒的人儿,便没有如今盛世中华,更无我们。

能忘记过去的人吗?

倘若在大学就忘记了学习的宗旨,泯灭了奉献的精神,不去提问题、找答案、给方案,便背离了初衷,背叛了他们。

哪有“大学轻松论”?分明是“误人子弟论”!

有人轻蔑一笑:即便如此,那又如何?并不妨碍人们自甘沉沦堕落,甘于平庸。

四年,有的是时间。

晕!累!烦!

这或许是新生们的共情了。

各种社团、讲座、宣讲会接踵而至,各类实习介绍会也张罗开来。

大学时间安排宽松,遍地都是机会。选择太多了,令人头晕目眩,抑或茫然无措。

有人报了好多社团,忙到“吐血”,还要挨骂受气。有人实习去了,想着“打基础”,“作铺垫”。有人嗨了,上课就犯困,玩机就精神。

一曰分不清主次,二曰操之过急,三曰鬼迷心窍。

不仅时间安排上有矛盾,还要考虑人与人的关系。

大学,要和各色人物打交道。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美的丑的,高尚的低俗的,非凡的平庸的……眼花缭乱。

大学要交际,要共情。如何面对真实而虚伪的人呢?泛而浅、少而精,如何抉择?

这些很“轻松”吗?

大学生最宝贵的莫过于时间与精力。

有人要说话了:我什么也不参加,什么也不报名,也不去社交,就有大把时间去挥霍呢!

须注意到,“无业游民”亦不少。我们如何恰当利用好剩余时间呢?

最好的,莫过于劳逸结合:健康上保持锻炼,学习上深入简出,娱乐上积极高尚。

重中之重,是锚定未来,把握人生航向。

想起了一些见闻:有些人被“内卷”急了,生怕不加社团锻炼自己,不去实习刷简历,会落得个毕业即失业的结果,于是乎拼了命去学那些风口浪尖上的技能和知识。

人生几何。我们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某件事上,必然影响往后的生活。犹如曾经爆火的生化环材专业,很多人抢着要学,可如今却成了天坑之一,出来工作前景堪忧,被迫转行。

大学生,最可贵的是个性,以及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判断力。看对了,确定好方向再前进,事倍功半。而不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哔哩哔哩的陈睿叔叔在母校周年庆上讲话,呼吁学子们追寻爱好,坚持梦想,不要被一时的浪潮轻易迷惑。人的视野是有限的,滚滚大潮并非目力所能及,好戏还在后头。我们难以预测未来数十年潜在的剧变,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意外总会发生,再完美的规划也有刹那间化为泡影。

所以,我相当赞同睿叔叔的观点,将时间与精力花在“值得”的地方——专业知识、兴趣爱好、身边的人——你所能把握的人、事、物。

大学, 太多问题亟待解答。

纵横

人,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人生就是由抉择拼凑出来的。干什么,去哪里,决定权在自己。

就像加入“纵横”,落脚于此。

相较于其他社团,这里很小、很闲,也因此多了份亲近与和谐。

大家都是为了兴趣而来,多彩多样的性格和思想,不时迸发思想的火花。可能远胜于那些为了实务而操劳的社团。(当然会学到许多“知识”)他们总是换汤不换药,重复再重复。

假设,学校里所有的社团分个三六九等出来,那么,“纵横”一定远远落在后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热爱思考,表达思想。我想,这也正是众多选择之中,“纵横”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重复性的事务使人疲倦,创造性的工作让人兴趣倍增。谁不愿做出独一无二的“发明”,以此展现自我的独特价值呢?

无拘无束,展翅飞翔。

后话

此文是我在2021年为了完成社团任务而撰写的文章,现在我已经是大三学生了。昨天,社团进行了新一届新生面试,我有幸全程参与,见证了老、中、青三代的接力。新生血液的注入,不知能否让将死之树焕发新生。

该社团,相比什么共青团委、学生会、勤学俭工、入党等相关社团,活动、团建、工作,都少得多。我大一入学时,也尝试面试加入那些事务性的社团,被刷下来了,别人看不起我。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今回味一下,虽然失去了干部锻炼的机会,但收获了其它的可能性。

我们这个社团的主要任务是制作学院的学生杂志,因而成员配置上有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区别。我既当过写文、审文、评文的文编,也当过制作微信公众号推文、制作杂志作品排版的美编;既当过打下手的普通编辑,也当过布置任务、发号施令、坐享其成的主持编辑。大学的社团,皆是基层主干事,管理层干少事。

有些社团搞什么内斗,多多少少传到别人耳中,我们社团则和和气气,氛围天壤之别。某些人能力不强,较劲很强,偏爱指点江山,外行领导内行,导致众多“惨案”发生。所以我十分厌恶那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社团。

社团是个平台。大一新生最好加一个社团。平台重要的是人脉,可以认识到独特的人,接触独特的思想,了解独特的信息。要紧的是信息不对称。社团的老学生会传授一些校园的“生存法则”,分享一些新生不太了解的事情,比如竞赛、考研、就业等,互通有无。

我时常思考“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加入学生社团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于我而言,社团的意义便是“认识人”和“交流思想”,且已然实现。

无需指望社团教授你什么知识或技能,这些从来就须依靠自己。

人生也是如此。学校、企业、互联网,都是平台,亦是舞台。展现自己的闪光点,观众才能认识你,方可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共谋事业。

识时务者为俊杰。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顾历史的进程,把握好人生前行的方向,免遭怀才不遇的“闭门羹”。

这两年的大学生活,似乎回应了自己文中的观点:自甘沉沦堕落,甘于平庸。余下两年,看能否像华为Mate系列,见证不死胡杨,翻越高伟昆仑,再次出发向前。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