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把《我是谁,我为何写博客》拆分为了两篇文章,因为我觉得它们的完成度不适合放在一起阅读。本文在先前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更新。
关于《我是谁》,参见:https://www.sungyinieh.com/archives/cQdGDhqQ
我为何写博客
对于人的注意力而言,“你”得足够有趣——不论是主动发出的信号,还是可被观察到的指标——才能吸引他人走近你。写作既是发出信号,也是生成指标。写就文章、论文、著作,对作者能力有相当要求:他的思想强度和表达水平达标了,才能将想法化作文字。写作于思考是相互联系但有所区别的能力。
我写作固然有自证能力的动机,当别人夸赞我的写作成果,我也会有点开心和虚荣,但这些是次要的。马克思、恩格斯写下《资本论》的目的绝非彰显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剖析和洞察多么深刻。对能力的证明是写作的结果之一。每个人写作动机、目的不一样。动机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驱动力,源于内心需求、欲望或情感,回答“为什么做某件事”。它可以是显性或隐性的,也分内在的或外在的,比如兴趣、满足感和赏罚。目的则是行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状态,回答“要达到什么结果”。
表达和分享的欲望是我的主要动机。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还是先嘲笑一番上帝吧。看文字、读著作,大量的阅读;经历某些事情,有所感触,禁不住要思考,随后想表达,把思考的结果与人分享。这便是“阅读/经历—思考/反思—表达—分享”的正反馈调节机制。
写作还是一种对生活的控制感乃至掌控感。很多事情不往自己的预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不经意间就失控了。于是想寻找一个固定的锚点,稳定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如果有)。写作是人能够自主支配的过程。环视四周,功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唯有思想偷不了、流不走。写作是不需要被他人认可的活动,是怡然自乐的,使人心安,感到宁静(哪怕只有片刻)。
次要动机是渴望“被看见”和“被认可”,两者与社交联结和自尊心息息相关。“被看见”指向“存在感”,“被认可”指向“价值感”和“意义感”。
我很早意识到“存在感”。对于社会而言,一个人肉体的死亡并非其生命终点,“社会性死亡”才是——被抛弃和被忘却,仿佛此人不曾存在。当然,逝者早已在他成活着的时候融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承托起了那个时代下夺目的历史人物。我不追求肉身永存——毛泽东的遗体便是典例。即使追求了也是徒劳。我曾幻想过这点,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故事,必定会成为人类的异己,必然会不断以新的身份活着又死去,社会意义的“我”成为流动而居无定所的流浪者,同样被社会拒绝。思想精神的流传实现的是社会性的永生——毛泽东思想则是典例。我曾想著书立说来达成这目的,如今则未再刻意追求,但这一动机仍然存在着。
至于价值感和意义感,前者指向活于人类社会而被微观个体与宏观集体的接纳程度,后者则指向哲学层面的思考,即对人类、生命乃至“存在”本身的质疑和追问。价值感的判定标准十分主观和模糊,既有个体对自身的肯定,又有集体对自身的认可。许多自命不凡的人便在个体层面拥有强烈的自我认同。从事公益慈善的人更容易得到集体层面的认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会获得个体、集体的双重肯定。意义感的思考则更加主观,宗教、哲学、科学给出不同解答。在哲学层面更进一步,苏格拉底在《申辩篇》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的;帕斯卡尔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提出,人之伟大,源于思想——我唯有思考着才感受到“活着”。
我的写作有两大目的:
从海量材料中提取信息,信息筛选并结构化成知识,知识系统化为洞察和智慧——“材料—信息—知识—洞察与智慧”。将信息逐步抽象,依据因果关联而逻辑性构建新的信息体系。
无偿地传递信息和分享知识,提供信息公共产品。我希望写作能帮到他人。虽不及“传道”或“授业”,“解惑”也不错。
因此,博客首先是容纳写作过程的载体,其次是呈现和保存写作结果的平台。我的博客更像“数字花园”以及阅读平台。曾几何时,我执着于“先写完再发表”的“完美主义”,完成度不高的文章,就让它留在草稿箱。后来,我接触到Kaffa的博客,放下了执念,转而把草稿和成果共同置于博客上,与大家分享粗浅的和结构化的思考。
写博客的另一重意义是逃离外部审查。“逃离”意味着存在“范围”和“边界”,范围是中国大陆的实体地域与网络空间,边界是边境和GFW;“外部”则与内部性相对,这里只剩下人的自我审查。除去民国乱世,中国的政治寡头专制时代,常常伴随着严格且特定化的言论审查。言论审查本质是思想审查。蜻蜓点水的批评,不会被朝廷刁难,反而会夸奖你,以示朝廷为天下苍生之福祉殚精竭虑,不辞辛劳。一旦批判皇权专制的不合理,甚至彻底否定,则招致暴风骤雨的无情打击,抓起来关大牢,或血洒刑场。如今不是皇权专制,却是远胜从前的“皇党”专制。现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没有政治代言人和成组织的集团势力,十分可怕,十分悲哀。无产者们没有自己掌握的工会、团体、媒体、机构、政党……总之,没有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任何非“皇党”允许的试图组建严密组织的公开尝试,都会在萌芽阶段遭到扼杀。
我在2021年捣鼓个人网站时了解到“个人博客”,觉得有自己的网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乎在2022年依法依规开设个人博客,2023年加入了“十年之约”和“个站商店”的博客平台。后来,我在博客上发布了有关我大学疫情的记述文;转载了网易新闻的《总理记者会的前生今世》,被网信办致电撤下文章。我照做了。在建个人博客之前便意识到大陆方面商业社交平台对创作者的表达阉割,以及“先审批,后建站”的博客设立与运营模式的严重问题。我对历史、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感兴趣,免不住要发表尖锐言论。故那通电话以后,便决定要把博客开设在中国大陆之外。因为文章内容的敏感性,也主动退出了大陆的中文博客平台,免得让它们引火烧身。
至于博客的浏览量,我不是十分在意。有人看,我会高兴。有人互动,我会欣喜。没人看,没人互动,我倒也不会“天妒英才”,“有眼不识泰山”云云,更多是“无所谓”的态度——毕竟我的初衷也非追逐“被关注”的感觉。既然选择了博客平台,而非社交媒体,那观众自然少。但博客胜于社交媒体,如前文所述,在于方便分享和无强制审查,我主要看重这一点。
如果我不写博客了
假若我的博客超过三个月未更新,请默认我处于被抓走、生病、身亡的“量子叠加态”。
我写博客的动机如上所述是“写作”,有阅读、有思考的前提是神智清醒且能接触到阅读材料,写作和写博客的前提是能获取纸笔工具和能联网的计算机设备,比如手机和电脑。所以,在我清醒且能自由活动、有手机或电脑的情况下,肯定会更新。